当前位置:农创吧>创业周边>科普>

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|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?

农创吧 人气:2.74W
玉米粗缩病的发病原因,玉米大斑病的发病原因?

玉米大斑病的流行,除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,还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。气温20~25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,利于病害发展。玉米从拔节至出穗期间,气温适宜,又遇连续阴雨天,病害发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到抽穗期氮肥不足、低洼地密度过大,发病越重。

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条斑病、玉米煤纹病、玉米斑病、玉米枯叶病。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片。下部叶片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,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,病斑呈长梭型、中央淡褐色,外缘暗褐色,当田间湿润度大时,病斑表面产生灰黑色霉状物。严重时病斑融合,造成整个叶片枯死。

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。成为翌年初侵染源,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。田间侵入玉米植株,经10—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。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,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。温度20—25℃、相对湿度90%以上利于病害发展。气温高于25℃或低于15℃,相对湿度小于60%,持续几天,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。在春玉米区,从拔节到出穗期间,气温适宜,又遇连续阴雨天,病害发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、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。低洼地、密度过大、连作地易发病。

玉米大斑病除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,还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。气温20~25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,利于病害发展。玉米从拔节至出穗期间,气温适宜,又遇连续阴雨天,病害发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到抽穗期氮肥不足、低洼地密度过大,发病越重。

在玉米生长季节,越冬病菌产生孢子,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,适宜温、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。玉米感病品种上,在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,约经14天左右,即可引起局部萎蔫,组织坏死,进而形成枯死病斑。潮湿的气候条件下,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,随气流传播,进行多次再侵染,造成病害流行。

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、煤纹病、枯叶病、叶斑病等。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、叶鞘和苞叶。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,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,形成边缘暗褐色、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。后期病斑常纵裂。

玉米大斑病是真菌类半知菌病害,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株体内越冬,成为第二年初的寄染源,田间侵入玉米植株,借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。玉米大斑的流行,除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,还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。气温20~25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,利于病害发展。玉米从拔节至出穗期间,气温适宜,又遇连续阴雨天,病害发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到抽穗期氮肥不足、低洼地密度过大,发病越重。

玉米大斑病病菌以其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,成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。玉米生长季节,越冬菌源产生孢子,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,遇适宜温度、湿度条件萌发入侵;经10-14天,便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。以后,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,重复侵染。

温度20~25℃、相对湿度90%以上利于病害发展。气温高于25℃或低于15℃,相对湿度小于60%,持续几天,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。在春玉米区,从拔节到出穗期间,气温适宜,又遇连续阴雨天,病害发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、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。低洼地、密度过大、连作地易发病。

玉米大斑的流行,除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,还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。气温20~25℃,相对湿度90%以上,利于病害发展。玉米从拔节至出穗期间,气温适宜,又遇连续阴雨天,病害发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到抽穗期氮肥不足、低洼地密度过大,发病越重。